日期:2025/04/10 15:04 來源:中國甘肅網
字號:[大][中][小]
當春雷喚醒祁連山沉睡的冰雪,移風易俗的新風亦吹遍了古老的涼州大地。
近年來,武威市將移風易俗作為推動鄉村振興、涵養文明鄉風的重要抓手,從思想引領到群眾自治,從制度創新到文化浸潤,以實際行動破除陳規陋習,讓文明新風深入人心。
制度保障,筑牢文明根基
推進移風易俗,遏制陳規陋習,離不開規章制度的約束。
武威市在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方面立足實際,各縣區將自覺抵制高額彩禮、大操大辦、相互攀比、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進行制度性約束。涼州區出臺《涼州區開展專項治理推動移風易俗建設文明鄉風實施方案》,明確治理高額彩禮、人情攀比等任務分工,建立長效治理機制;古浪縣制定《古浪縣治理高額彩禮推動移風易俗工作指導意見》和《古浪縣治理高額彩禮推動移風易俗工作實施方案》,把治理高額彩禮、推動移風易俗工作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強化責任落實。
古浪縣發放“抵制高額彩禮 推動移風易俗”宣傳海報
多元宣傳,凝聚思想共識
推進和落實移風易俗工作,加強宣傳教育、強化價值認同是關鍵。
武威市線上線下聯動,構建全方位宣傳矩陣。涼州區廣泛利用社區公眾號開展線上移風易俗知識普及;民勤縣依托移風易俗大講堂將新時代文明新風傳揚;古浪縣利用“板凳會”“炕頭會”普及移風易俗理念;天祝縣馬背上的宣講隊把講文明樹新風的觀念帶入到農牧民家里。
涼州區“移風易俗大講堂”走進金河鎮蔡家灘村開展宣講活動
民勤縣“推動移風易俗 樹立文明新風”文明實踐集中示范活動走進大灘鎮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充分發揮文化的傳承和浸潤作用,將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婚嫁新風融入“涼州賢孝”“華銳藏族民歌”“民勤曲子戲”“古浪老調”等地方特色的藝術表演形式中,或以短視頻、小品、三句半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出來,豐富了群眾精神生活,熏染了道德情操,凝聚了全社會抵制陳規陋習的價值認同,讓移風易俗觀念深入人心。
涼州賢孝唱新風
民勤縣“宣講+文藝”文明實踐集中活動
群眾自治,激發內生動力
武威市依托“一約四會”、積分兌換激勵機制,將群眾自治與政策引導相結合,在破解高額彩禮、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等治理難題方面成效突出,群眾自我管理蔚然成風。
古浪縣定寧鎮雙廟村的紅白理事會章程中規定婚嫁彩禮控制在4萬元以內,隨禮不超過100元,置辦酒席不超過20桌,每桌酒席費用不超過600元;民勤縣將白事不擺酒席,吊唁就餐執行“一碗燴菜辦喪事”納入村規民約,規勸村民擺脫“面子關”、放下“攀比心”。
天祝縣打柴溝鎮道德儲蓄所村民在挑選積分兌換商品
積分兌換讓群眾從基層治理的“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古浪縣的“文明股”,民勤縣的“積分兌換”、天祝縣的“道德儲蓄所”、涼州區的“巾幗家美”積分超市等柔性激勵機制,無一例外將移風易俗內容轉化為可量化的積分或股金,以此來兌換物品或發放分紅資金,形成正向激勵引導。2024年,古浪縣共評選出“文明股”分紅對象1925人(戶),發放分紅資金98.8萬元;天祝縣累計儲蓄道德積分80.6379萬分,累計兌換積分39.2566萬分。
古浪縣裴家營鎮“文明股”分紅
探索創新,深化實踐成效
“過去吃席比排場,現在吃飯比文明,一碗燴菜里盛著咱老百姓的好日子。”在古浪縣大靖鎮,“一碗燴菜辦喪事”已然成為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廣大群眾有了正確的價值導向,好攀比、愛面子、鋪張浪費的觀念明顯改變,社會風氣得到根本好轉。“以往村民辦宴席都要到酒店,不僅距離遠、菜品還貴。現在,在文明實踐禮堂辦宴席既經濟實惠,又方便親友,既省了錢包,又暖了心窩,而且越來越有面兒。”
2024年,武威市綜合研判各縣區白事宴席傳統,尊重各地風俗習慣情況下,制定“一碗燴菜辦喪事”相關要求,一經推出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普遍好評。“一碗燴菜辦喪事”既為老百姓算好了經濟賬,還讓文明理念充滿了煙火氣。同時,打破傳統的婚喪模式,整合資源配套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禮堂11個,免費為群眾提供紅白事場地,為群眾降低了婚喪嫁娶經濟負擔,有效剎住了講排場、比闊氣的不良風氣,讓移風易俗落地為百姓身邊的“文明家園”。
古浪縣綠洲文明實踐禮堂辦結婚宴席
舊俗若煙散,新風似春歸,當涼州詞的韻律化作移風易俗的新唱,武威,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正以“破立并舉”的智慧在傳統與現代的交響中譜寫移風易俗新樂章。(武威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供圖)